前几日半夜因家人咳嗽不止,正好家里的药吃完了。就打开外卖平台,下单了一盒止咳药和一盒消炎药,总价32元,支付了6.5元配送费(原价8.5元,商家补贴2元)。半小时后,骑手把药送到家门口。
我随口问了一句:“这一单你能赚多少?”
骑手低头看了看手机:“8块,半夜单子少,还算不错。”
这个数字让我愣住了——我付了6.5元,骑手拿了8元,那平台和商家呢? 这单生意,到底谁在赚钱,谁在亏钱?
一、配送费的“利益分配链”
1. 买家视角
支付6.5元(原价8.5元,商家补贴2元)
心理预期:这笔钱应该全给骑手
2. 骑手视角
实际收入8元(夜间补贴+基础配送费)
成本:时间、油费、夜间风险
3. 平台视角
收入4.5元(配送费抽成+技术服务费)
逻辑:用高额补贴培养用户习惯,未来再涨价
4. 商家视角
支出6元(补贴2元+固定物流费4元)
利润仅1-2元(扣除商品成本后)
困境:不参与补贴没流量,参与补贴又亏钱
结论:你付的配送费,养活了平台和骑手,但商家却在咬牙硬撑。
二、为什么商家愿意“亏本接单”?
1. 流量焦虑
不参与补贴 → 排名下降 → 订单减少
参与补贴 → 单量增加,但利润微薄
2. 用户习惯绑架
消费者已习惯“低价即时配送”,商家被迫跟进
夜间订单虽少,但关店会影响白天流量权重
3. 平台规则倒逼
美团/饿了么的“蜂鸟快送”“24小时药房”标签,需要商家满足一定单量
现实:商家就像“赌徒”,赌的是长期复购,但短期都在烧钱。
三、深夜买药,到底值不值得?
1.对消费者
便利性无可替代:半夜突发需求,即时配送是刚需
但代价是隐形成本:未来配送费可能上涨,商家可能减少服务
2.对骑手
高单价但高风险:夜间单子少,但交通安全隐患大
平台考核严格:超时/差评直接影响收入
3.对行业
恶性循环:低价竞争 → 商家利润压缩
→ 服务质量下降
未来趋势:
配送费可能分层(急送更贵)
药店可能联合自建配送,绕过平台抽成
作为消费者,我们享受了便利,但也无形中助推了行业的“内卷”。商业的本质是共赢,而不是零和博弈。 当商家、骑手、平台都能健康生存时,我们才能持续享受“30分钟送药到家”的便利。